在《红楼梦》续书创作这片广袤且充满活力的领域里,补佚类续书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备受读者和研究者的关注。然而,围绕补佚类续书的争议也从未平息,尤其是在对书中关键主角前世身份与下凡化身的解读上,各方观点林立,如同百花争艳却又难分高下,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在众多的观点中,主要有三大争议焦点,每一种观点都有其支持者和理论依据,也因此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学术论争。
第一种观点认为,补天石下凡后化身为贾宝玉与“通灵宝玉”的综合体,而神瑛侍者则在人间的化身是北静王;第二种观点坚信神瑛侍者下凡所化的正是贾宝玉,补天石则幻化成了具有神奇魔力的“通灵宝玉”;第三种观点主张贾宝玉是补天石和神瑛侍者融合之后的化身。曹雪芹先生在原著中对于这一关键内容的行文极为隐晦,犹如在字里行间设置了重重迷雾,为后世读者留下了极为广阔的解读空间。也正因如此,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便从未停歇,各方观点相持不下,始终难以达成共识。
在这场无休无止的论争之中,《陈学军重续红楼梦》的作者没有随波逐流,而是秉持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原著的敬畏之心,进行了深入的钻研与反复的考量。经过长时间的思索和探究,作者最终采用了第一种观点。要理解作者的这一选择,就必须回归原著,从那些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文字中去探寻真相的踪迹。
当我们翻开原著第一回,便能看到这样一段精彩绝伦的描写:“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伏几少憩,不觉蒙眬睡去。梦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这段文字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神秘画卷,用细腻而生动的笔触,精妙地描绘了书中主角们诞生的奇幻背景。在这个充满浪漫与神秘色彩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前世的渊源,以及他们下凡的缘由。然而,这段文字的表述极为含蓄,充满了隐喻和暗示,致使后世读者在理解相关人设时,往往容易陷入望文生义的误区。大多数人只是简单地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认为补天石或神瑛侍者下凡化身为了贾宝玉,却忽略了文本中隐藏的诸多细节和线索。这种片面的解读方式,使得他们的观点始终无法做到逻辑自洽,难以令人信服。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对这段文字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他认为:“此处叙述明白,以甘露灌溉绛珠草之神瑛,因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造劫,今已在警幻仙子处挂了号。而大石只是于大荒山青埂峰下偶遇二仙,方央求携他下凡。故甄士隐梦中闻说二仙欲将此石夹带于神瑛、绛珠一段公案中,也到警幻仙子处挂号,随同下凡历世。是则神瑛、绛珠先去挂号,二仙为了夹带大石,方才再到警幻处挂号。两件事原委先后,了不相涉。故于大石特用‘夹带’二字,以示分明。上文云神瑛、绛珠一段公案是‘下世为人’,可知大石之‘下世’亦是‘为人’,方能‘夹带’于中,方能受享人世之快乐。”周汝昌先生的这番解读,犹如一道璀璨的光芒,照亮了我们理解这段隐晦文字的道路。他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清晰地揭示了补天石和神瑛侍者下凡的不同缘由和先后顺序。神瑛侍者是因为凡心偶炽,主动下凡去“造历幻缘”,并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而补天石则是在大荒山青埂峰下偶遇二仙,央求他们将自己夹带在神瑛、绛珠的公案中一同下凡,二仙为了夹带它,才再次到警幻仙子处挂号。这两件事的原委和先后顺序截然不同,而“夹带”二字更是明确地表明了补天石与神瑛、绛珠下凡之事的不同。周汝昌先生的这一观点,为我们理解主角们的前世今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基于以上对原著的深入分析和对周汝昌先生观点的借鉴,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补天石临凡之后,它的化身不仅仅是那块具有神奇魔力的“通灵宝玉”,更重要的是,它拥有了一个凡人的灵魂,能够像普通人一样去感受和体验人世间的荣华富贵、悲欢离合。也就是说,补天石幻化成了一个既拥有实体——“通灵宝玉”,又具备灵魂的存在,而这个存在就是贾宝玉。这也正是“假”宝玉这一称呼的由来。在这里,“假”字或许并非简单的虚假之意,而是蕴含着一种超越现实、亦真亦幻的哲学思考。它象征着贾宝玉的身份如同一个谜团,既有真实的一面,又有虚幻的一面,他的命运与那块“通灵宝玉”紧密相连,共同演绎着一场跌宕起伏的人生传奇。
正如书中所言“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红楼梦》的文本就像一个巨大而神秘的迷宫,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都可能隐藏着重要的线索,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解读。顺着这些线索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神瑛侍者下凡后,在尘世中的化身正是北静王水溶。神瑛侍者下凡的动机是为了“造历幻缘”,这一动机背后所蕴含的是一种宏大的格局和使命,与仅仅贪图荣华富贵的贾宝玉所涉及的小格局机缘截然不同。神瑛侍者的下凡,似乎是为了完成一段前世未了的因缘,或是为了实现某种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再看“水溶”这个名字,其中似乎隐隐蕴含着对仙草的灌溉之意。“水”让人联想到神瑛侍者用以灌溉绛珠仙草的甘露,而“溶”则仿佛象征着这种灌溉的融合与滋养。这个名字仿佛在诉说着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前世那段跨越时空的灌溉之恩的宿缘,这种缘分就像一根无形的丝线,贯穿了整个故事,千丝万缕,绵延不绝。
《陈学军重续红楼梦》在创作过程中,正是基于对这些原著线索的深入挖掘和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审慎借鉴,大胆地采用了这种独特的解读。作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更加丰富、更加真实的红楼世界,让读者在阅读续作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曹雪芹原著的精髓和深意。每一个角色的前世今生,每一段情节的发展演变,都蕴含着作者对《红楼梦》的热爱和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希望这部续作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为《红楼梦》的研究与传承贡献一份独特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