瑛侍者曾下凡历劫,化身为荣国府贾政之子贾瑛,乳名宝玉。而那绛珠仙草亦不甘落后,下凡降生为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林妙可,乳名黛玉。世人皆以为神瑛侍者乃贾宝玉的前身,且对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有灌溉之恩,此事当真如此?”
茫茫大士听后,仰头哈哈大笑,声若洪钟:“世间之事,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实难分辨。后世之人皆以为神瑛侍者化身成了贾宝玉,实则不然,贾宝玉不过是神瑛侍者的一个投影,甚至可说是个冒名顶替者。真正的神瑛侍者并非贾宝玉,而是北静王水溶。至于这其中秘密,天机不可轻易泄露。”
那僧人面容慈祥,微笑着娓娓道来:“此事当真是千古未闻的奇事。在那西方灵河岸边的三生石旁,生长着一株绛珠草。这株绛珠草常年受赤瑕宫神瑛侍者悉心照料,他每日以甘露灌溉,故而这绛珠草得以存活良久。要知道,此绛珠草生于三生石旁,因情而生,其血泪凝聚,世间仅此一株,堪称稀世之物。”
话说那赤瑕宫,本是佛门之中用来惩戒修行者思过之所。修行者一旦犯错,便会被安置于此。而神瑛侍者,因对情爱之事心生痴迷,致使修行出现差池,故而被安排在赤瑕宫思过。也正因他修行未竟,心有瑕疵,才对绛珠草的命运深感同情 。
神瑛侍者心怀悲悯,向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求助。观音菩萨慈悲为怀,取出杨柳枝,蘸取净瓶中的甘露,于神瑛侍者的手心画下一道起死回生的符字。而后告知神瑛侍者,将此符字置于草根之下,待有水涌出,便表示成功。那绛珠草承蒙天地精华滋养,又得雨露润泽,渐渐化为女性之身,在离恨天外四处游荡,以蜜青果为食,灌愁海水为饮。只因尚未报答灌溉之恩,内心深处始终郁结着一段情思。后来,道家将绛珠仙子收归门下,安置于太虚幻境,由警幻仙子照拂 。
绛珠仙子与神瑛侍者在离恨天偶然相遇,然而因分属佛道两家,终究无法结缘。可绛珠仙子却就此对神瑛侍者情根深种。当神瑛侍者下凡投身皇室之时,绛珠仙子亦追随而下,投身于官宦之家,只盼日后有缘得以相见,以一生的泪水偿还那灌溉之恩 。
那僧人继续说道:“慈悲之心固然可嘉,但若心生妄念、执念不消,便会妄念成魔。绛珠仙子与神瑛侍者需放下心中执念,方能成就良缘。三生石原是情聚之地,却反倒成了斩断情缘之所。情感堕落后化为血泪,凝聚成了绛珠草。绛珠草由血泪凝结而成,神瑛侍者因情感受罚于赤瑕宫,又因情感与绛珠草结下因果。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善哉,善哉。”
“说得分毫不差,精妙至极。”渺渺真人嘴角上扬,露出一抹笑意,声音清脆悦耳,其中透着一丝神秘与深邃的智慧,仿若他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无尽的真理。
两人面对面伫立,身影在微风中轻轻晃动。阳光透过层层树叶的缝隙,斑驳地洒落在他们身上,给人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感觉。他们的笑声在空气中悠悠回荡,宛如天籁之音,令人听之,心内顿时涌起一股心旷神怡之感。
渺渺真人的笑声渐渐停歇,眼神变得深邃而迷人。他轻轻伸出手,拍了拍茫茫大士的肩膀,示意继续前行。二人默契十足,心领神会地点点头,随后一同迈着沉稳的步伐,缓缓向前走去 。
次日清晨,晨曦初破,那轮红日缓缓升起,柔和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如碎金般洒落在黛玉的床榻之上。黛玉悠悠转醒,慵懒地睁开双眸,却惊觉身边的北静王已然没了踪影。刹那间,一丝疑惑悄然涌上她的心头,暗自思忖,他为何这般突然地消失不见。
恰在此时,紫鹃领着一众丫鬟见黛玉醒来,即刻忙碌开来,着手为她准备晨起诸事。她们莲步轻移至床边,轻声细语地唤醒黛玉。黛玉缓缓坐起身来,目光在丫鬟们身上一一扫过,眼神中满是不解与困惑。
紫鹃何等聪慧,一眼便看穿黛玉的心思,知晓她正为北静王的事犯嘀咕。于是,她款步上前,轻声说道:“姑娘,王爷一早便去宫里参加皇家春狩活动了。”黛玉听闻,心中的疑惑这才稍稍解开。
紧接着,紫鹃与丫鬟们悉心地帮黛玉穿好衣裳,又细致入微地为她梳洗打扮。她们手法轻柔,小心翼翼地梳理着黛玉如墨的秀发,精心挑选各种精致饰品装点其上。黛玉静静地坐在铜镜前,望着镜中那妆容整洁、气质出尘的倒影,往昔的一句诗猛地浮现在她的心头:“质本洁来还洁去” 。
紫鹃在一旁听到这句诗,不禁若有所思。自那之后,她对男女之事渐渐看淡,一颗心全都扑在了服侍黛玉身上,尽心尽力,痴心不改。待后来黛玉香消玉殒,紫鹃毅然决然地选择陪葬。她宁可舍弃尘世,与黛玉一同长眠于地下,也绝不愿离开自己深爱的姑娘。她这一决定,令世人无不唏嘘感慨,人们对她的忠诚与痴心深感敬佩。不过,这都是后事了 。
一个月转瞬即逝,皇宫之中,突然传出一则令人震惊的噩耗:北静王在陪同皇帝参加春季狩猎活动时,遭遇了意外事故。当日,他骑乘的骏马不知为何突然受惊,致使他不慎跌落万丈悬崖之下,生死未卜。禁卫军得知消息后,即刻展开了大规模搜寻,在崖底苦苦寻觅多日,却仅仅找到一件血迹斑斑的白蟒袍,而北静王的尸身却不见踪影。
事发现场,多个明显的虎爪印迹清晰可见。宫人们见状,纷纷猜测王爷的肉身或许已被凶猛的老虎吞噬。他们私下里议论,北静王一生良善,如今这般或许是超脱了尘世的痛苦,已然达到佛教所讲的“成佛”境界。
圣上得知此事后,深感痛心,迅速颁发唁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北静郡王水溶,忠勇刚毅,佛性通达。此番以身饲虎,实乃大善之举,如今得道成佛,佛光普照,尊荣无比。为彰其贡献,特追封为北静亲王,配享太庙。钦此。”这份唁旨,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圣上对水溶的深切哀悼。
为了纪念这位英勇的王爷,朝廷依照亲王的最高规格,隆重举办了北静王水溶的葬礼。整个过程庄重肃穆,朝廷考虑到民众的恐慌与不安,决定不再过多提及这场悲剧的具体细节。
消息传来,整个宫廷沉浸在无尽的哀痛之中。王公大臣、妃嫔宫女纷纷前来吊唁,表达对北静王的敬意与惋惜。宫廷内外,处处弥漫着悲伤的气息,每个人都被这场悲剧深深震撼。
当这令人震惊的消息传回王府,整个府邸瞬间被悲痛所笼罩。甄妃娘娘听闻噩耗,难以承受这般沉重的打击,昏厥过去,且多日未醒,甚至连进食都无法做到。而黛玉,虽也满心悲痛,但她深知北静王作为佛道中人,此番得道升天或许是天意的安排。因此,她强忍着内心的哀伤,努力保持冷静,从容应对这个变故。
聪慧过人的黛玉心中想到,朝廷传闻北静王“以身饲虎,得道成佛”,确实有一个佛教故事与之契合,出自《贤愚经》卷1《摩诃萨埵以身施虎品》。故事中,摩诃萨埵为了拯救小虎,毅然舍身喂虎。
黛玉认定,北静王便是佛界中的神瑛侍者,只因修心有瑕疵才下凡渡劫,如今功德圆满,已然重回天界。她觉得,北静王以身饲虎、得道成佛也算是一种修行。尽管心中悲恸万分,但她凭借佛家智慧面对这一变故,此后更加专注于自身修行,只盼能早日修成正果,与北静王再度相见。
由于北静王生前并无子嗣,甄妃又因悲伤过度无法处理府中事务,林妃自然而然地承担起管理北静郡王府的责任。在她的悉心领导下,府中秩序井然,众人皆严守规矩,无不对她的能力与决断敬佩有加。
岁月如白驹过隙,历经三世三劫后,临近九十大寿的黛玉终于修成正果。她带着对北静王的深深思念与无尽感激,以慈懿文太妃的名义安然仙逝,重回天界。在那里,她与北静王得以重逢,二人携手,共同守护佛界的和平与安宁。此乃后话。
且说那日,宝玉径直来到王夫人房中。王夫人见他前来,不禁好奇问道:“宝玉,你来找我所为何事?”宝玉嘴角上扬,露出一抹微笑,说道:“太太,昨儿夜里,我瞧见林妹妹了。她竟说要回北方去。我寻思着她许是糊涂了,林家本在南方啊,所以特来请太太帮忙留住她。”
王夫人听闻,神色一怔,旋即缓声说道:“宝玉,你还不知呢,林姑娘如今好福气,已然嫁给北静王做了妃子,她去北方那是正理。你且放宽心,好生歇着,往后北静王林妃定会回来看你的。”宝玉闻言,如遭雷击,瞪大了双眼,满脸的难以置信。袭人见状,赶忙上前扶住宝玉,轻声哄着他躺下休息。宝玉脑袋里一团乱麻,只觉天旋地转,一时竟昏睡了过去。
随后,王夫人起身,离开宝玉的房间,前往宝钗的住处。彼时,宝钗尚未搬入与宝玉的婚房,每次见人,脸上总会泛起一抹羞涩之意。见王夫人前来,宝钗急忙迎上,递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又恭请王夫人坐下。自己则侧身,在一旁陪着坐下,关切问道:“我听闻林妹妹病了,不知她现下可好?”
王夫人叹了口气,说道:“唉,宝钗啊,林姑娘是为了救宝玉,才不得已嫁给北静王做侧妃,这其中受了多少委屈啊!你如今已是宝玉媳妇,有些事儿我才跟你讲。宝玉如今生病,正是因为这事。你们从前都在园子里一处玩耍,彼此的心思,你也该明白。”宝钗听了,脸色瞬间变得通红,想到黛玉已然嫁作他人妇,心中一阵酸涩,忍不住落下泪来。王夫人又劝慰了几句,便起身告辞,离开了宝钗的住处。
自那之后,薛宝钗心中反复思量,经历了无数次的纠结挣扎,终于想出一个主意。但她并未贸然行动,而是谨慎地等了些时日,观察着府中的情形,确定时机成熟后,才将主意付诸实践。果不其然,府里的气氛渐渐有了好转,众人之间的交流,也不再像往昔那般小心翼翼。
虽说宝玉的病情看似一天好似一天,可他对黛玉的那份痴情,却始终难以消除。他时常沉浸在往昔与黛玉的回忆之中,内心渴望着能再见黛玉一面,仿佛唯有经历这般痛苦折磨,才能稍稍缓解心中的思念。贾母等人深知他的病尚未痊愈,生怕他胡思乱想,加重病情,便时常叮嘱他好生调养,莫要瞎想。
然而,宝玉心中的郁闷与痛苦实在难以排解,病情也因此时常反复。大夫瞧出他这是心病作祟,便建议道:“宝二爷这病,需先散散心,纾解心中郁结,而后再以药物调理,如此或许能更快康复。”
那日宝玉决计前往潇湘馆。在袭人陪同下,他踏入潇湘馆,熟悉的景致映入眼帘,往昔二人未染病时,常在此处相聚,度过了无数欢乐无忧的时光。可如今,屋舍依旧,人却已去,独留他形单影只。宝玉只觉一股悲戚从心底涌起,瞬间弥漫全身,泪水夺眶而出,怎么也止不住 。
宝玉听闻紫鹃陪着黛玉离去,原在这伺候的丫鬟雪雁,还留在潇湘馆打理事务。他忙传唤雪雁前来,声音急切,带着几分期待:“雪雁,你林姑娘走之前,可曾说过什么话?”雪雁本满心委屈,见宝玉这般关切,心中稍暖。她不敢有丝毫隐瞒,便将她所知道的林姑娘如何再次病重,又如何狠心烧毁手帕、焚化诗稿,以及昏迷前后、死而复生的种种经过,一五一十详细道来。
雪雁向着众人,声音带着几分哽咽:“听紫鹃姐姐说,那日担心姑娘撑不住,便想着先给她擦洗身子。谁能料到,她听到宝玉婚房那边传来的喜乐声,突然大声喊起来:‘宝玉!宝玉!你好──’刚吐出个‘好’字,就浑身直冒冷汗,眼睛一翻,昏厥了过去。”宝玉听到此处,心如刀绞,他认定黛玉定是对自己的“始乱终弃”失望透顶,才喊出“宝玉!宝玉!你好狠!”这般痛心疾首的话语,而后昏厥。他再也抑制不住悲痛,放声大哭,那哭声悲恸至极,哭得气噎喉干,旁人瞧着,无不动容 。
雪雁续说道:“听紫鹃姐姐说,那日林姑娘突然昏倒,陷入沉沉昏迷,一直未曾醒来。我们都忧心如焚,觉着她怕是再也醒不过来了。正当要给她换上干净衣物时,竟在衣柜底部意外发现一条刻有字迹的红玉带,只是当时情况紧急,没来得及细看。就在这时,突然听到姑娘声音,她连着叫了几声:‘错了!错了!错错错!’紧接着,就苏醒过来,就像从鬼门关捡回一条命。”
宝玉打开柜子,拿起那条红玉带仔细端详,竟发现上面刻着“绛珠前缘,情定三生”八字,翻转背面,竟然还细细刻着《杏帘在望》一诗。他瞬间忆起,这条碧玉红鞓带,原是北静王系过之物 。
宝玉清晰记得元妃省亲那日,元妃见到他,满是惊喜:“我听闻你能题咏诗词,甚是惊讶。这潇湘馆、蘅芜院、怡红院和澣葛山庄四处,你若能各作一首独特诗句,那再好不过。你先前写的对联已十分出色,可本宫还想亲测你才情,也不负我自小对你的教导与期望。”宝玉听了,恭敬应下,当即凝神构思。一番冥思苦想后,好不容易完成三首诗。黛玉见他为作诗愁眉不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