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年甲辰科春闱大试主司为阁臣朱轼、张廷玉。负责殿试的朱主司将考生的答卷呈递给了皇上。皇上端坐于龙椅之上,龙袍加身,威严而庄重,他轻轻翻开由负责殿试的官员呈递上来的答卷册,目光如炬,逐一审阅着这些承载着国家未来希望的文字。每一篇文章,他都细细品味,时而点头赞许,时而眉头微蹙,显然对考生的才情与见识有着极高的要求。
当皇上的视线落在金陵籍考生贾瑛的名字上时,不禁微微一愣。他记得这个名字并非按常规程序入选,而是加恩越级参加了殿试,心中不禁生出一丝好奇。
圣上独坐龙案之后,烛光摇曳,映照着他专注而深邃的目光。他轻轻拾起一份试卷,封面上工整地写着“考生贾瑛”四字,这是他对本期殿试寄予厚望的一位贡生。圣上缓缓展开试卷,映入眼帘的是贾瑛以小楷精心书写的文字,字迹清秀,布局匀称,显露出其深厚的书法功底与沉稳的心性。
试卷首行,贾瑛以“论天道地道人道之协调”为题,开篇即显不凡:“夫天地之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大德也。天道运行,日月星辰有序;地道承载,山川草木繁茂;人道则立,礼仪教化昌明。三者相辅相成,共筑世间和谐之基。”
接着,贾瑛深入阐述:“天道者,自然之法则,无为而治,顺应时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皆有其序。地道者,厚德载物,滋养万物而不言,山川静默,草木含情,皆显其德。人道者,立命安身,以仁义礼智信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内圣外王之道。”
他进一步分析道:“天道地道,乃宇宙之根本,人道则需顺应此二者,方能和谐共生。人当敬畏自然,遵循天道,保护山川草木,以维护生态平衡;同时,亦应修心养性,以德行为本,以礼仪规范言行,促进社会和谐。如此,则天道地道人道三者协调一致,天下大同可期。”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贾瑛还巧妙地引入历史与现实中的例证,从古代圣贤的治国理念到当今社会的实际问题,一一剖析,展现了其广博的知识与深刻的见解。他强调,唯有在天道、地道、人道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方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人民的幸福安康。
最后,贾瑛以铿锵有力的笔触收束全文:“故曰,论天道地道人道之协调,非空谈误国之道,乃实干兴邦之基。吾辈当以此为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
圣上逐字逐句阅毕全文,不禁频频点头,眼中满是赞许之色。贾瑛这份答卷,文辞优美如行云流水,逻辑严密似铜墙铁壁,字里行间,更隐隐透露出其深厚非凡的文化底蕴,以及令人赞叹的高尚道德情操。圣上心中明白,这般青年才俊,正是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栋梁之材,实乃民族未来的希望所系。当下,圣上心意已决,决意对贾瑛予以重用,期望在往后的岁月里,他能为国家社稷倾尽全力,奉献出无尽的智慧与力量 。
论贾瑛答卷所蕴含的深厚底蕴,本可当之无愧为状元。只可惜,券面上有几处,似是泪水滴落溶散形成的墨迹。于是,圣上斟酌之后,亲自点其为一甲第三名,赐探花及第。圣上满心欣喜,当场点评道:“贾瑛探花及第,此乃无上荣耀之事。科举制度,向来以才华取人,而探花者,皆是群英之中的顶尖人物,个个才华横溢。今有才子贾瑛,文章写得精妙绝伦,学识更是渊博如海,堪称当下最为杰出的人才。朕听闻他在策对经义时,见解独到,深入浅出,将自身才华展露无遗。又听闻他所作的诗词歌赋,风格婉约清新,读来令人心旷神怡。此子才华横溢,实乃我皇室珍贵无比的瑰宝。望朕能多加留意,赐予他重要职责,让他为光耀我皇室荣耀而努力。 ”
随即,圣上目光一转,注意到金陵籍乡试亚元是来自金陵的考生贾兰。金陵,那可是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之地。巧的是,贾瑛与贾兰两人同姓贾。这一细节,瞬间让皇上联想到自己曾经极为宠爱的贾妃,心中不禁暗自揣测:“这两位考生,难不成与贾妃有着什么千丝万缕的渊源?”
退朝之后,皇上仍对这两位考生与贾妃的关联之事念念不忘,便与夏太监谈及此事。夏太监赶忙将自己所知晓的,关于贾瑛、贾兰与贾妃之间的关系,一五一十地告知圣上。此外,还将贾瑛失踪一事也一并奏明。圣上听闻,当即下旨,命令相关部门即刻展开查找 。
且说贾府这边,众人正围坐一处商议事情,门房小厮神色慌张,气喘吁吁地跑进来报信:“老爷,北静王府有人来了!说是王爷听闻宝玉公子的事儿,特意派人前来问候呢。”贾琏一听,不敢有丝毫怠慢,赶忙整理好衣衫,迈着大步,匆匆迎了出去。
北静王府的使者见着贾琏,微微欠身行了一礼,说道:“我家林王妃听闻贾府近来的诸多变故,又得知宝玉公子失踪,心里十分挂念。王妃吩咐下来,若是贾府有啥需要王府帮忙的地方,尽管开口便是。”贾琏连忙连声道谢,言辞恳切地表达了贾府对北静王府的感激之情。
送走使者后,贾琏回到前厅,与众人围坐一处,商议着如何借着北静王妃这层关系,寻觅宝玉的下落。李纨想到宝玉失踪之事,不禁默默垂泪,满心悲戚地说道:“宝玉自小就在咱们跟前长大,如今却平白无故没了踪影,这可如何是好啊?”宝钗强忍着心底的悲伤,目光坚定,开口道:“宝兄弟他向来吉人自有天相,咱们定要想尽法子寻到他。如今圣上和北静王妃都这般上心,想来定会有个好结果。”
一日,贾兰在书房整理书籍,不经意间翻出宝玉遗落的一本诗集。他翻开诗集,只见里头密密麻麻写满了宝玉的批注与感悟。贾兰看着这些文字,仿若宝玉昔日的音容笑貌就在眼前,心中一动,寻思着或许能从这些文字里寻得宝玉的线索。
他赶忙拿着诗集去找贾琏和宝钗,三人围坐一处,细细研读起来。突然,宝钗瞧见一处用红笔圈出的诗句:“云游四海觅仙踪,忘却人间万千愁 。”结合宝玉失踪前的种种情形,宝钗猜测道:“宝兄弟莫不是受了什么仙人的点化,亦或是自个儿想要追寻那超脱尘世之境,所以才离开了呢?”
贾琏沉思良久,开口道:“不管怎样,咱们且顺着这线索去查探一番。派人出去打听打听,近些日子可曾听闻有关仙人、修行之类的传闻。”于是,贾琏即刻差茗烟四处打探消息。
就在众人焦急万分地四处寻找时,在京城郊外的一座古寺里,一位老丈向茗烟说道:“前些日子,倒是有个自称痴儿的年轻公子模样的人来到这附近,说是要寻一处清净之地出家修行,便在这寺庙里挂单做了一个月的和尚。后来,有一红衣女子到庙里来见他,哭哭啼啼地说有一位姑娘在他家海棠树下长眠不醒。那公子便跟我讲,他要先还俗去处理俗事,回黄叶村拜祭一位史姑娘,而后再前往五台山出家,二次修行,说完便走了。”奴仆们听了这话,丝毫不敢懈怠,赶忙继续沿着各个方向寻找,之后便回到荣禧府,将情况如实回禀。
话说那袭人,被送往忠顺王府后,蒙恩赏与蒋玉菡为妻。洞房花烛夜,二人皆有些羞涩扭捏,却也终成夫妻之礼 。次日清晨,袭人起身去往一旁精心梳洗打扮。蒋玉菡不经意间瞥见床单,一抹醒目的红色血迹之上,竟覆盖着一条绣工精巧、色泽鲜亮的猩红汗巾,可不正是他当年在锦香院赠予宝玉的那一款。
刹那间,蒋玉菡脸色骤变,神色极为复杂,惊愕与疑惑交织其中,嘴唇微微张开,直愣愣地盯着那汗巾,简直不敢相信眼前所见,不禁脱口而出:“这……这汗巾,缘何会在你这儿?”
彼时,袭人正在镜前有条不紊地梳妆,听闻此言,手中动作猛地一顿,旋即抬起头来,眼中瞬间闪过一丝慌乱,不过她很快便恢复了镇定。她轻启朱唇,声音轻柔地娓娓道来:“这便要说起我的身世了。我本是贾府的丫鬟,名叫袭人,往昔一直悉心侍奉宝玉少爷。这条汗巾,正是他转赠给我的。”说到此处,她的声音不自觉地添了几分难以察觉的温柔与怀念,仿若又回到了那段在贾府的悠悠旧时光 。
蒋玉菡的眼神,在袭人点头的那一刻,柔和了许多,可那眼中的复杂神色依旧难以全然消散。他缓缓地从袖中取出一条松花绿的汗巾,手指轻轻摩挲着,说道:“这条汗巾,乃是我与宝玉交换的信物。”他声量不高,目光却紧紧盯着袭人的脸庞,试图从她的一颦一笑中探寻出更多隐秘之事。
袭人的目光,在触及那条汗巾的瞬间,闪过一丝惊讶,随即便轻声细语地解释道:“这条汗巾,原是我赠予宝玉的。却未曾想,他又转赠给了你。如今,它反倒成了咱们二人之间的奇妙纽带,这世事当真是变幻莫测,令人感慨啊。”
蒋玉菡听了这话,心中陡然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他这才恍然,这条汗巾不仅见证了自己与宝玉之间的深厚情谊,更奇妙地成为了他与袭人之间天定姻缘的独特象征。他情不自禁地紧紧握住袭人的手,眼中闪烁着坚定且深情的光芒,诚挚说道:“不管过去发生过什么,从今日起,你便是我生命中最为重要之人。我定会倾尽所有,好好疼惜你、守护你,绝不负你。”
正值春光明媚的一日,暖煦的日光倾洒而下,将世间万物都染上了一层蓬勃的亮色。贾雨村奉忠顺王之命,急需传召蒋玉菡入宫面圣。因所涉之事机密非常,不容有失,他便决定独自前往紫檀堡,与蒋玉菡面议详情。
紫檀堡,乃是蒋玉菡的居所。蒋玉菡此人,虽非富可敌国,却才情横溢,浑身透着一股别样的风雅。正因如此,他与忠顺王等一众权贵交情匪浅,且时常秘密入宫,为圣上侍奉表演,其中诸多事宜,不乏蹊跷之处。贾雨村一路行来,只见紫檀堡外繁花似锦,树木扶疏,鸟儿在枝头欢唱,清脆的啼鸣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曲美妙的春日乐章。这般景致,让贾雨村心中暗自赞叹不已。
待行至紫檀堡前,早有伶俐的仆人迎上前来,恭敬行礼后,引领他入内。穿过一道蜿蜒曲折的回廊,眼前豁然出现一处宽敞开阔的庭院。但见院中假山错落有致,堆叠出嶙峋之态,假山间流水潺潺,发出悦耳的声响;亭台楼阁点缀其间,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尽显雅致之韵。贾雨村正沉醉于这美景之中,悠然欣赏之时,忽然,一阵银铃般清脆悦耳的笑声传入耳中。他闻声循去,只见一架秋千架下,一位女子正端坐其上。
那女子身着一袭薄薄的白纱海棠衫,微风拂过,衣衫轻摆,露出她雪白且丰满的臂膀。她身姿轻盈,正欢快地荡着秋千,如春日里翩跹的蝴蝶。贾雨村定睛一看,那女子不是别人,正是薛宝钗。原来,薛宝钗和莺儿受袭人热情邀请,前来紫檀堡游玩。此时,袭人因有事暂且走开,宝钗独自一人,闲来无事,便来到这花园之中,借荡秋千来解闷消遣。
贾雨村见宝钗这般模样,一时间,心中仿若有小鹿乱撞,不禁为之一动。宝钗本就生得倾国倾城,花容月貌,此刻在这春日暖阳、花园美景的映衬下,再加上荡秋千时那灵动活泼的姿态,更是美得令人心醉神迷。那白沙海棠衫恰似天边的云霞,随风轻柔舞动,将宝钗婀娜多姿的身材完美地勾勒出来。她那裸露在外的双肩,肌肤胜雪,细腻如凝脂,与身上洁白的衣衫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说不出的娇俏妩媚,惹人怜爱。
贾雨村见此情景,心中情思翻涌,恰似波涛汹涌。早闻薛宝钗芳名远播,才貌双全,实乃闺阁女子中的翘楚。忆起当年,宝钗为救薛蟠亲至府上求他,那时他便已心动神摇。不想今日竟在此处与她意外相逢。
一时间,他神思恍惚,不自觉地向前迈了几步,目光如炬,紧紧锁住薛宝钗,上上下下细细打量。但见宝钗眉似远黛,仿若春日里绵延起伏的青山,蕴含着无尽翠意;双眸犹如秋水般澄澈明亮,流转间,灵韵尽显;肌肤白皙胜雪,细腻娇嫩,仿佛吹弹即破。端的是天生丽质,宛如画中仙子临世,令人心驰神往。
此时,薛宝钗也敏锐地察觉到有道炽热目光落在自己身上。她轻缓停下秋千,身姿优雅地轻轻转身望去。只见眼前站着一位中年男子,身着锦绣华服,极尽奢华,举手投足间,尊贵不凡的气度尽显。她微微一怔,稍作思忖,旋即认出此人正是贾府旧识贾雨村。当年,因薛蟠之事,家人曾向他求情,他也算是帮过薛家大忙,于她而言,堪称昔日恩公。
念及于此,宝钗朱唇轻启,嘴角微微上扬,绽出一抹恰到好处的微笑,权当是向贾雨村打了招呼 。
贾雨村的目光始终未曾从宝钗身上移开,他细细端详着,只见薛宝钗眉不施黛而自然含翠,仿若青山入画;唇不点朱而嫣红若丹,恰似春日绽放的花朵。这般天生丽质,不施脂粉便自有一番独特的风韵。他心中暗自思忖,若能将宝钗纳为妾室,那当真是自己人生中的一大幸事,往后的日子也定会增添许多别样的风情。